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中国民俗文化赏析考试答案,中国民俗文化试卷

本文摘要:中国民俗文化试卷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考研试题(98-07)  1998年试卷  民间文艺学(不含民俗学)  一、 填空  1.北京大学于------年创立《歌谣》周刊,1928年广州中山大学创立-------周刊。

中国民俗文化试卷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考研试题(98-07)  1998年试卷  民间文艺学(不含民俗学)  一、 填空  1.北京大学于------年创立《歌谣》周刊,1928年广州中山大学创立-------周刊。  2.民间传说可分成------传说,史事传说和--------传说。

  3.民间寓言是具备显著-------寓意的故事,民间笑话是具备---------性和诙谐意味的故事。  4.《西游记》的蓝本是宋末元初间写的话本--------,《水浒传》的蓝本是宋元年间的讲史话本--------------。  5.《格萨尔王传》是藏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是-----族英雄史诗,《玛那斯》是-------族的英雄史诗。

  二、辨别是非  1.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的《叶限》归属于灰姑娘型故事。  2. 中国汉族民间叙事诗历史上曾多次想要讲唱的道路上发展。  3. 端阳节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与关于屈原的传说互为联系。

  4. 在民间传说中一般将李耳视作木匠行业的祖师爷。  5. 我国广大的农村节日中表演的戏剧,主要是民间小戏,一般很少有大戏。  三、 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谚语  3. 儿歌  4. 创世纪史诗  5. 人生礼仪  四、 简答题  1. 幻想故事所展现出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2. 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五、 问答题  1. 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中举举例说明。

  2. 中国文学史上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再次发生过怎么样的影响?  1999年试卷  民俗学(不含民间文艺学)  一、 名词解释  模式性 创世纪史诗 民间历法  二、 辨别是非  1. 家族村落的结构要素之一是辈序。  2. 坐商招揽顾客的主要标志是商幌。  3. 刘德培是湖北五家沟一带的知名民间艺人。

  4.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5. 《一千零一夜》在汉、返、哈萨克等民族的民间文学中都有一定影响。  6. 傩戏演出的主要功能是民间娱乐。  7. 《妙峰山》是我国现代民俗学史上第一部田野实地考察著作。

  8. 歌墟是甘肃、青海一带民间的传统歌节。  9. 我国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创世纪史诗尤为非常丰富。  10. 神话的神都是由历史人物演进而来的。  11. “打春牛”是我国各省沿用已幸的开耕习俗。

  12. 阿凡提是新疆各地普遍流传的机智人物故事。  13. 杭州中国民俗学不会正式成立于1930年。  14. 牌匾的主要特征是一写出二画。

  三、 论述题  1. 分析孟姜女与杞良妻的关系与区别。  2. 以四合院为事例,略谈北方民居的特点。  3. 民间信仰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对民众再次发生意义的。

  社会学  一、 名词解释  1. 把持理论  2. 社会角色  3. 制度  4. 社会变迁  5. 阶级  6. 象征物符号  二、 简答题  1. 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经历哪四个阶段。  2. 马克斯。

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三重标准。  3.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区别是什么。  三、 论述题  1. 社会学如何看来文化?你怎样看来社会与文化的关系。

  2. 从我国国情抵达,如何自由选择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文化史  一、名词解释(24分,每题4分)  1、“三礼”  2、宋明理学  3、 纬  4、五服  5、诸宫调  6、干栏式建筑  二、简答题(24分,每题8分)  1、详述《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详述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  3、详述科举制的兴亡历程  三、论述题(52分,每题26分)  1、试述宋代以来的家族制度  2、中举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2000年试卷  民俗学  一、 名词解释  1. 士昏礼  2. 女人社  3. 庙市  4. 春官歌  5. 社火  6. 行话  7. 祭祖  8. 干亲  9. 字辈序  10.马利亚帐  二、 简答题(二中选一)  1. 以工匠集团为事例,简论民间组织的“局内意识”。  2. 以文人传说为事例,简论民间集团的“局外意识”。

  三、 论述题  1. 论民俗的承传性、现代民俗承传的类型与功能。  2. 阐述在你身边再次发生的春节民俗的变迁,并谈谈你个人对这种变迁的含义和趋势的了解。  社会学  一、 名词解释  1. 社区  2. 边界文化  3. 的组织目标  4. 社会设置(社会制度)  5. 社会现代化  二、 简答题  1. 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

  2. “社会角色”的明确含义还包括哪几个方面?  3. 关于“社会问题”,国外社会学家明确提出过什么理论?  4. 社会对话的情境,根据对话目的可分成几种?  三、 论述题  1. 在坚决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前提下,如何糅合西方社会学的分层论?  2.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为何新的展现出出有它的起到和价值?  民间文艺学  一、 名词解释  1. 口头性  2. 幻想故事  3. 创世纪史诗  4. 民间饶舌  5. 民间道具戏  二、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道民间传说具备一定的历史性?它与信史有什么区别?  2. 举例说明民间歌谣的艺术特色。  3. 坚决“心目中记录”的原则对民间文艺学有什么最重要意义。

  三、 论述题  1. 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要区别的什么?  2. 你怎样解读民间文艺学是一门类似的文艺学?  北师大历年民俗学考研试题集萃]  2001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血缘关系 文化丛 初级群体 城市化 社会流动 社会保障  二、简答题(24分)  1、详细解释“社会角色”这一概念之所指。  2、与其他社会掌控手段相比较,文化掌控手段有哪些特征?  3、“社区”概念的基本含义,一般指出是什么?  三、论述题(52分)  1、社会学为什么要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对话现象?  2、中举阐述自学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协助起到?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问问题(30分)  (一)认为下列作品的作者(10分)  述异记 搜神记 黄山谜 古代谣谚 中国农谚 粤风 天籁集 山海经 古今谚 吴歌甲集  (二)认为下列作品中具备变形情节的篇目(6分)  叶限 白水素女 狗耕田 十兄弟 蛇郎 老鼠嫁女 青蛙骑手  虎媪 兔子副使 狼外婆  (三)认为下列史诗或民间叙事诗的族属(10分)  格萨尔王传 江格尔 鹅并与桑洛 玛纳斯 嘎达梅林 崇阳双合莲  阿诗玛 孔雀东南飞 马五哥与尕豆妹 创世纪  (四)认为下列作品中的中国四大传说(4分)  女娲补天 牛郎织女 巧媳妇 孟姜女 夸父追日 虎媪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大禹治水  二、简答题(10分)  (一)你怎样看来谜语的测验、磨练智慧的功能?  (二)谈谈仪式歌的特征和你对仪式歌发展趋势的观点?  三、论述题(30分)  论传说的历史性特征  考试科目: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20分)  历史地理学为首 叶限 遗留物说道 迷信 成年礼  二、论述题  1、阐述民俗文化与上层文化的差异。  2、分析汉魏时期的民俗理论。  3、试论民俗的社会功能。

  4、说明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展开体育节目。  2002年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初级群体 中性文化(非评选性文化) 社会指标 社会流动 社会化 自致角色  二、简答题(24分)  1、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展现出在哪三个方面?  2、与其他社会掌控手段相比较,文化掌控手段有哪些特征?  3、我国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还包括哪四组关系的协商?  三、论述题(52分)  1、婚姻家庭社会学宏观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是什么?  2、社会学理论对研究民俗有哪些协助起到?  考试科目: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28分)  母题 墨册 鼓词 故事形态理论 召树根寨 异文 《民间文艺周刊》  二、简答题(42分)  1、幻想故事与传说在艺术形式方面的区别。  2、蛇郎故事的主要情节。

  3、史诗与神话的关系。  4、写5篇以上钟敬文早期研究民间文学的论文名称。

  5、讲手的起到。  6、汉族古代寓言的特点。

  三、论述题(30分)  1、为什么说道各种文学体裁大都来自民间?  2、我国民间小戏的发展与宗教的关系  考试科目: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24分)  民俗 图腾 通过仪式 民间熟语 干栏式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二、简答题(36分)  1、为什么说道庙会“堪称是社区文化的大展出”?它具备哪些功能?  2、工匠民俗有哪些最重要特点?  3、说一说北大时期中国民俗学的创立情况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40分)  1、为什么说道“田野作业是民俗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2、你怎样解读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003年试卷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  1、《梅葛》  2、文人竹枝词  3、“重出而立证法”  4、安德鲁 郎  5、低煤(只不过应当是衣旁,一下去找将近)  6、“洗三”  7、《中华全国风俗志》  8、王少堂  9、悬棺葬  10、诀术歌  二、简答题(每题10分)  1、家族祭拜的功能  2、四合院的人文特点  3、成年礼中考验所具备的意义  4、为什么钟敬文先生明确提出要“创建中国民俗学派”?  5、传说与严苛意义 的历史有什么有所不同?  6、英雄史诗的特点  7、心目中记录的基本拒绝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民间口传文学的优越性展现出在哪些方面?  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特点  社会学:  一、理论阐释题(每题25分,共100分)  1、涂尔干(杜尔克姆)的机械团结一致和有机团结一致  2、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  4、社区和民俗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每题15分,共30分)  1、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2、如何测量社会态度  三、应用题(20分)  分析文化分层的理论传统  2004年试卷  04年文学院试题  科目:社会学  一、名词(5分×10=50分)  1、非物质文化  2、谣言  3、社会角色  4、核心家庭  5、大众传播媒介  6、心理健康  7、社区  8、城市化过程  9、社会地位  10、社会统合  二、简答(10分×6=60分)  1、全世界范围内社会现代化的三次高潮。  2、角色确认失当的主要展现出。

  3、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  4、社会舆论的起到。  5、西方社会学起源于中国的主要渠道。

  6、为什么说道社会学的产生是时代的必须。  三、阐述(20分×2=40分)  1、举例阐述习俗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

  2、为什么说道社会必须是社会运营的动力。  科目:民俗学(不含民间文艺学)  一、名词解释(5分×6=30分)  1、民俗  2、巫术  3、成年礼  4、宗族  5、神话  6、民间叙事诗  二、简答(15分×4=60分)  1、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为什么说道民间语言是民俗的最重要载体?  3、民间故事描写家在故事的承传和发展上的起到。  4、为什么说道田野作业是民俗学最重要、最有效地的研究方法?  三、阐述(20分×3=60分)  1、谈谈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关系。  2、汉代有哪些最重要的民俗著作?反映了何种民俗观?  3、什么是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如何解读它与民间文学书面承传的关系?  04年哲学系——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民俗  2、行商  3、宗族  4、巫觋  5、民间歌谣  6、神话  二、简答题(自由选择其中两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详述中国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请求详细解释影响传统节日民俗形态的主要文化因素  3、民俗研究过程中必须哪些研究方法?  三、论述题(自由选择其中两题,每题35分,共70分)  1、何谓成年礼?当代社会否还必须举办成年仪式?  2、举例阐述民俗的承传性与变异性特征?  3、如何解读田野资料与文献资料在民俗研究中的关系?  04年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试题(部分)  社会学  第一部分(25分×4=100分)  1 社会精英  2 职业分层与社会分层  3 民俗现象与社会现象  4 财产与收益  第二部分(20分)  如何研究集体传播意识(可融合田野作业实践中阐述)  第三部分(30分)  试述中国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特点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分×5=30分)  1 民俗  2 巫觋  3 神话  4 歌谣  5 宗族  二、简答(25分×2=50分)(三题中选做到两题)  1 民俗信仰的基本特征  2 影响节日风俗历史发展的因素  三、阐述(35分×2=70分)(三题中选做到两题)  1 什么叫成年礼?你指出当代社会否还必须举办成年礼?为什么?  2 试述在研究中田野作业搜集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关系。

  05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每题5分)  1、心理健康 2、社会指标 3、马克斯 韦伯 4、美国芝加哥学派 5、“二元”社会结构  6、宗教 7、性社会学 8、风行 9、符号 10、物质文化  二、简答题(60分,每题10分)  1、权威的两种特征  2、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有哪两大理论传统?  3、习惯或常规有哪些特征?  4、民俗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  5、社会运行机制  6、社会越轨的类型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民俗在社会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和起到  2、举例阐述文化的功能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共30分,每小题5分)  民俗 岁时节日 流行语 宗族 幻想故事 创世纪史诗  二、简答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  1、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2、民间故事描写家在故事的承传和发展都与着什么起到?  3、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  4、说道说道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三、论述题(共60分,每小题20分)  1、你怎样了解大众传媒对民间文学的应用于?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蓬勃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田野作业方法对于民俗研究具备什么样的意义?  05年社哲院试题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6*5=30)  1、 仪式歌  2、酉阳杂俎  3、报丁  4、招幌  5、驱傩  二、简答题(三中选二25*2=50)  1、如何解读并构建民间文学收集过程中的“心目中记录”原则?  2、何谓“历史地理研究方法”?  3、详述宗族的组织的民俗要素?  三、论述题(自由选择二35*2=70)  1、请求所述三部你指出最重要的中国古代民俗文献,并不予详细记事?  2、请以民俗学的科学知识分析当代民俗信仰问题。  3、如何看来中国传统节日。  社会学  一、简答题(8*5)  1、三农与民俗  2、马泰效应  3、传统民俗学  4、社会流动  5、公平与效率  二 、举例说明社会测量的方法。15分  三、民俗对社会制度的起到。

20分  四、社会学与民俗学研究对象的联系和区别。35分  五、中举从中国社会结构的特点,谈谈多民族一国民俗学的内容、特征、和独具性格。40分  06年文学院民俗学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50分)  社会 规范性角色 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工作 权威 家庭 社会化 社会价值观 评选性文化 内群体  二、简答(60分)  1、本土方法论 2、举例说明民俗对确认社会角色的起到 3、民俗文化是先进设备文化吗?  4、和其他社会掌控比起,民俗有何独有之处? 5、民工流动对社会运营的协商起到  三、阐述(40分)  1、运用社会运营理论,举例说明民俗文化的尊重功能  2、民俗学专业为何学社会学?  民俗学(不含民间文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30分)  民俗的承传性 社区的组织 成年礼 田野作业 民间故事情节 史诗  二、简答(60分)  1、举例说明民俗的类型性  2、农业民俗主要还包括哪些内容和形式?  3、谈谈历史地理学为首的主要主张,你指出这一学派的聪明才智与局限反映在哪些地方?  4、神话对起源的说明与民间传说比起有什么有所不同?  三、论述题(60分)  1、你怎么了解个人在民俗承传和变迁中的起到?  2、谈谈五四前后歌谣学运动蓬勃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民俗学史的意义  3、为什么民间文学又被称作“口头文学”或“口头传统”?其口头性主要反映在哪里?  06年社哲院试卷  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3个,共30分)  定性与定量 社会团结一致 公平与效率  二、谈谈三农与民俗承传的关系(30分)  三、社会分层对中餐文化的影响(45分)  四、人生仪礼的社会化内涵(45分)  民俗学  一、名词解释(7个,共35分)  民俗承传 社日 歌谣周刊 六礼 民俗主义 百工五法 民间组织  二、我国四大传说是什么,各科什么类型,分别解释(20分)  三、民俗学研究方法,试举二三例特,并解释各自的优缺点(25分)  四、传统工艺所包在物质民俗内涵,融合明确物品加以解释及其含义??(30分)  五、民俗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系(40分)  2007  五大题  一、什么是故事类型?什么是故事类型学派?试谈两者的关系?(20分)  二、民俗与宗教的关系。

(25分)  三、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起到。(30分)  四、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特点。(35分)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中国民俗文化有那些?如何看来中国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没民俗的,就没民族的,没民族的,就没国家的!!!这是最唯一、最简单、最必要的辩证法!!! 不只是中国,就是世界所有国家的传统节日,都是由民俗文化承传、发展、演化而来!!!如:我国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冬至、端午、乞巧、7月15、中秋、重阳、十月一、腊八、祭灶等等!!!外国的愚人、情人、鬼节、奉献等等。

哪一个不是由民俗文化发展而来???!!! 所以说道,中国民俗文化是我国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是中华文明传统、承传的桥梁。有了它,华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蕴、就有了承传!!!中举以中国民俗文化事项分析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而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展开的一项最重要活动,就是指天子到庶民都要参与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保佑收成。

回去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其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定影响到庶民,使之沦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祀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

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好比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更加非常丰富。在宋代,"而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为春"的习俗:"而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祝贺,谓之'拜为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明顾禄《清嘉录》"拜为春")。

这种"拜为春"的活动,与元旦的"过年"相近,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成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不似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张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流行。春牛 而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剪刀纸硬而出,也叫“土牛”。而立春日天子亲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报以劝说农耕,士民都出有城围观。

嘴巴春 而立春日不吃春饼称作“嘴巴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不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庆贺新春的意味。

唐《四时宝镜》记述:"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早已开始中举春盘、不吃春饼了。

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只不过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出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不吃的,菜还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不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砖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

盒子砖就是酱肉砖,店家为首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粪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悬挂炉油炸猪肉)、清酱肉、粪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不吃时须要改刀托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一般来说为肉丝油炸韭芽、肉丝油炸菠菜、醋肉绿豆芽、素油炸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油炸髯肉丝,配上以摊鸡蛋,堪称鲜香爽口),一起卷入春饼里不吃。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出、再次发生并承传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有个性。

分析和说明了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理应之荐,其与各类明确事象的叙述不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失望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阐述仍然较为沉寂。本文意图引发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推崇。综合实地考察中国民俗的承传、演进过程,可以找到以下几个特点展现出得十分显著。

一、完整信仰长年存留 完整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承传和风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众多特点。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吉凶、祈消灾、祭拜、迷信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展现出出来,而且跨越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用花费笔墨去描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拜仪式,只要想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渗入的信仰习俗,就不足以解释这个问题。

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祈雨、消灾灾、用吉凶来预测气候和年出,以及环绕农事而构成一系列的迷信等,长期以来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左传》记述:“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汉书·封禅志》也记述:“封禅社稷,所根本尚矣。

”[2]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拜,早于在不能断定的上古时代就很风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一直预示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述,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相同的祭拜农业诸神的活动,实质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构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可谓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近没绝迹。

就狐、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办某些巫术性仪式,祭拜有关的神灵,秉承 一定的迷信等,也是十分广泛的现象。在衣食住行中,完整信仰习俗也常有体现。如造房建坟之后与堪舆法术抱住连在一起,请求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动工到竣工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自由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具有一系列的巫术、祭拜、迷信活动。

其中,上梁仪式最为庆典,梁上要张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临时要演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丢下,以驱列当、镇鬼;有时还要在于是以檐下悬挂一面铜镜,用来太阳光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

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述,《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有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显现出, 营造活动中的完整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中国的传统服饰,按礼制的规定,必需与一定的信仰活动相适应,故有所谓的“祭服”。

此外,民间还风行许许多多借以驱邪的衣服和饰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饰、玉佩、护身符等。饮食生活中,船家食鱼咎沦落,不称之为“箸”而称之为“筷”;河南人吃饭咎说道“较少”、“没有”、“光”、“番茄”、“完了”、“过于”等词语;东北人包饺子咎不剪刀褶,因为剪刀光边象“和尚头”,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饺子咎摆成圈,必需挂得横竖成事,才能财路通达,这些迷信习俗都是我们常闻少见的。

事实上,饮食中的完整信仰很早已流行了,如汉代之后有“谓说道:雷鸣不得作酱,雷已倾听作酱,令人腹内雷鸣。”“谓说道:腊进见食得菟髌者,名之日佐佐木,赏以寒酒。幸者,善样,令人吉利也。”之类的记述[5]。

又据《山海经》的记述:“招摇之山……有木焉, 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故名爱好者@①gǔ,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叱行人回头,其故名@②@②(猩猩),取食之贤回头。”“扭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故名鹿蜀,佩之宜子孙。

”“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于,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拔牛,其故名@④,冬杀而夏生,食之无肿疾。”[6]这种食用、 配戴某种东西 就可以获得某种实际效用的观念正是仿真巫术的观念,而后世流行的不吃什么调补什么的众说纷纭,如以“不吃了熊心豹子胆”来形容别人胆大妄为,似乎与之一脉相承。至于喝了中药,将药渣推倒在大路上的习俗,很显著与认识巫术有关。遇上上下班、聚会等家庭或社会活动时,人们也常以卜筮、圆梦、祈福、测字等方式来预测吉凶,要求时势。

《墨子》中所记:“子墨子北之齐,时逢日者。日者曰:‘帝以今日杀死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能以北。’子墨子不听得,遂北,至淄水,逼令而反焉。

”[7] 即丛辰占法预测上下班吉凶之一事例。在民间,甚至连洗头、制衣也都有种种趋吉避凶的习俗。

如《论衡》中记述:“《沐书》曰:子日允,令人爱之;卯日允,令人白头。……裁衣有书,书有吉凶,奸日制衣则有祸,吉日则有福。

”[8]此外,各种前兆巫术在民间也流行可谓。《尚书·牧誓》中“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化鸡之晨,惟家之索。”的记述指出,早于在周代之前,人们已虔诚雌鸡报晨是家道衰落的前兆。《左传》中也有不少日食预兆灾变的记述。

《山海经》中记述的前兆巫术甚多,如“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诗,闻则郡县大水。”[9]“剡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 其故名通窳,其音如婴儿。……闻则天下大水。”[10]传至后世,风行于各地的前兆巫术,诸如“乌鸦叫奸,喜鹊叫吉”、“猫头鹰叫孝”、“左眼跳跃福,右眼跳跃祸”、“鸡上屋兆奸”、“呕吐兆灾”、“灯花兆善”等,都是我们熟悉的。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拜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仍然是家族、村落的根本性事务,而社交往来时,以某种信仰仪式或赌咒发誓来相互约束、取信,也是人们常常使用的方式。在人生仪礼中,完整信仰渗入得尤深。

如环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的生殖崇拜、保佑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迷信,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式。成婚出嫁时,也有许多巫术活动,撒谷豆攘三煞最少在西汉时就已风行[11],以弓箭镇妖,覆铜镜驱崇等,早于在唐宋文献中有数记述[12]。祭祀因与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信仰活动堪称形式繁琐,名目众多。

从山顶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铁矿粉到《仪礼·士葬礼》中的有关记述,各种祭祀信仰习俗大大地发展演进,长年沿袭。再行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自上古祭拜,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进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再次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拜的内容仍某种程度地保有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拜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缴、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拜祖先的仪式。完整信仰习俗在承传中一直展现出出有浓厚的神秘性,人们实在这些习俗是不可捉摸和无法解释的,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不安、敬畏心理之后造成了盲目信从的民俗不道德。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颇受宗教影响的状况,构成了显著的差异。

完整信仰习俗在中国长年沿袭有其多重原因。其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比较堵塞的地理环境中孕育出和发展的,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一脉相承,未曾中断。

这种联绵不断的文化体系要求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传送途径是畅通无阻的,而因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的那种更为激进的文化性格又使古老的风俗在承传中会只能转变。因此,作为完整民俗主体的完整信仰需要在后世大量保有和长年承传。其二,由农业经济和宗法社会中再次发生的中国文化是以务实精神以及对现实生活、世间关系的侧重为特征的,因而完整信仰一直没能发展沦为一种全民改信的宗教。

如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不但没能沦为占到统治者地位的“国教”,而且本身就渗入了古老的巫术、祭拜成分。至于一些外来的宗教,如佛教,也不能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下存活,无法代替原先的信仰习俗。其三,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并不均衡,当汉族地区已转入封建社会时,许多少数民族还处在氏族部落制为或更加完整的社会阶段,因而完整信仰习俗在各少数民族中是大量不存在的。

当某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或在中原地区创建政权时,也必定不会带给许多完整信仰习俗,如辽、金、元、清政权的创建之后带给了北方民族萨满跳神的习俗。中国传统民俗的这一特点警告我们,在研究中决不考虑到完整信仰的多方面影响,即使研究外来宗教也不应推崇外来宗教与本土完整信仰的冲突、融合所再次发生的诸多变化。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影响 诚如许多学者所认为的,创建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相结合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再次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年保有着。

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年的、根本性的影响。从传统的社会心理看,人们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显著地体现出有宗法观念的影响。研究民俗的学者都注意到,中国的亲属称谓系统十分繁琐细致,它不仅与其他国家和民族一样,横向地区分上下辈分,而且在父母系由、嫡庶出、年亲疏等同辈纵向方面,也有极为严苛微小的规定。如本人上一辈的男性长辈就有伯父、叔父、舅父、姑父、姨父等,女性长辈就有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

这种不厌其烦的称呼方式,实质上是由着意特别强调血缘长幼和系别的宗法社会衍生的。在社会生活中,家庭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之间的关系、财产的承继和分配等,正是由称呼回应出来的血缘关系以及由此奠定的尊卑、男女、亲疏的有所不同地位而定出的。孔子特别强调“更正”,拒绝人们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人品也就在此。

从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看,亲属集团乃至村落社区的多种民俗活动大多是环绕血缘关系这一轴心进行的。这一方面人们已讲得很多了,我们不妨从另一方面来想到。唐宋以降,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随着社会文化条件的诸多变化和社交活动的不断扩大,一些人突破了家族和村落的范围,根据自己的信仰、专长、志趣和类似必须,互相恋情,重新组合,构成了一些新的活动群体。

如宋代文献中对此类家族、村落之外的民间结社、结会就有颇多记述[13]。应当说道,这些游离于家族之外的社会交往和民间组织体现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是人们还是虔诚血缘的力量。异姓朋友经常通过“结义”的方式结为“义兄弟”,宋代的洪迈曾谈及这一现象:“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义父、义儿、义兄弟、义服之类是也。

”[14]元、明时的戏剧、小说多有朋友“结义”的刻画,如《单刀不会》、《三国演义》就根据刘备、关羽、张飞的史事为难出有一段“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并在后世沦为“异姓兄弟”的楷模。旧时,浙江一带即有男子结拜兄弟构成的“十兄弟”,广州地区则有女子结拜兄弟构成的“金兰不会”。

清、清时的民间会党也经常仿真家族形式,以结盟方式会员,师徒间以父子有别,众徒间以兄弟有别。上述现象指出,人们始终认为,通过某种仪式使非血缘 的关系转化成为象征性的血缘关系,就需要产生强劲的约束力和凝聚力。民间对血缘关系的推崇,于此可见一斑。

宗法观念影响下的社会心理的另一根本性展现出是,数千年来,“孝亲”情感仍然在社会观念中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民间时时反复做到的一件大事是对去世先祖的庆典拜祭和顶礼膜拜,以此保佑祖先祈求后人人丁兴旺,家族昌盛。人们指出其他神灵都不如祖先神高贵,因而各地都设有祠堂、家庙,各家都供奉祖先牌位,而定期举办祭祖仪式则是民间最重要的信仰活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个人如果不祭祖再行,那是没容足之地的。“孝亲”的另一展现出是对在世长辈的意味著顺从和孝顺。在人们心目中,“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正如《孝经》中说道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夫孝,始自事亲,中于事君,再一己任”[15],因此,“百善孝为再行”沦为社会普遍认为的准则,而“无父无子”、“六亲不认”的人,则为众人所不齿。由尊祖孝亲又给定一个广泛的心理定势,即极端认同传统,并因此构成了厚古薄今、不免重义的思想倾向。

人们对待古已有之的传统惯制总是抱着慎重秉承,不肯只能背叛的态度,在评价事物时,总是以否合乎“古法”,否承传有绪为标准,明确提出某种观点时,也总要援引古人、前人之语来强化自己说出的分量,民间长年流传的谚语、俗语经常是劝戒他人时的有力法宝。民间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都有自己改信的“祖师”,都讲究“家法”、“师承”,并有“祖师”创业授艺的神秘传说。

如果木匠不标榜“师传绝技”,郎中不夸耀“祖传秘方”,之后无法取信他人。宗法制度和宗法观念的影响还通过礼仪制度的形式,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现出出来。

历史上,等级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的规范作为道德的内涵,而且还以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实质性的内容。历代王朝都用礼制规定社会秩序,人们按照自己的等级身份,而不是财产多寡过着适当的生活,以此确保尊卑贵贱不可逾越的道德信条。

以生活用品的用于来看,礼制都不作了周详完善的规定,诸如衣冠服饰、房舍家具、车马乘骑、日用杂品等,物无巨细,其种类、式样、质料、样式、色彩等,都有严苛的等级差异,甚至小至门钉的数目、腰带的装饰,都有一定的规格,贵贱无法误解。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社交往来、婚丧喜庆、吉凶祸福等,也都有一系列的礼仪规定。历代统治者还经常有“于是以礼俗”的行径,运用法制、哲理、教化等手段,将民间风俗划入礼制的轨道。在礼制的约束下,人们无法打破自己的身份品尝不应品尝的物品,作出相左礼仪的行径,于是塑成了循礼蹈规、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构成了严肃、重义、节俭、典雅的民俗风情。

三、民族和地区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个民族统一于整个中华民族之中,各民族丰富多采的民俗风情包含了中国民俗的整体。从历史上看,各民族在文化上经历了长年的交流和融合。夏商时代,中原黄河流域是夏族,东部淮河流域是东夷,南方长江流域是三苗,西北黄湟一带是羌族,大漠南北是荤粥,至春秋时期,黄河流域的商周各族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和同化,构成华夏族。

秦代,当时的东夷、南蛮、百越、诸戎、笮、@⑤、夜郎等族均统一于秦王朝,其后,匈奴、乌孙、东胡、东夷、高句丽等族又渐渐统一于汉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少数民族转入中原,与汉族杂处,于是经常出现了大规模的融合和同化。唐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获得强化和稳固,文化交流也有相当大发展。

五代十国和宋代,虽经常出现过多元割据一方的局面,但元代君主专制后,不仅完结了宋与辽金的僵持,而且也统一了大夏、回鹘和大理等政权,而各民族的文化也获得更进一步的融合与交流。明清以后,更加有所发展,当今我国已是具备五十六个民族的统一国家。当然,认同各民族的交流、融合、统一,并不等于说道各民族的民俗也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多样性、丰富性和民族间的差别性正是中国民俗的最重要特征。

各民族民俗的差异是因各民族有所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状况、文化特点等导致的。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看,有平原、深山、密林、水乡、沙漠、海岛,气候条件也东、南、西、北差距很大。东北山林中的民族与南海岛屿上的民族,西北戈壁的民族与江南水乡的民族,必定不会在各方面不存在根本性差异。

从历史发展看,各民族也不均衡。汉族的先民早于在八千多年以前就发明者了农业,夏商周以来,仍然以农桑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与此同时,许多少数民族则实施有所不同的经济方式,如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吐谷浑、党项、蒙古等族,曾长年专门从事游牧经济,而东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则长年以完整的渔猎、收集为主要的经济方式。有所不同的经济方式必定构成有所不同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习俗。各民族的社会发展也不完全相同,汉族很早已转入了封建社会,而许多少数民族却长年处在完整的氏族社会,到近代,仍有不少民族正处于奴隶制、半奴隶制、封建制、封建制度农奴制,甚至氏族社会阶段,而有所不同的社会状况之后构成了有所不同的社会民俗。

上述可见,各民族历史进程的有所不同,体现在民俗上,之后包含各个有所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共存的特点。从文化上看,各民族也有相当大差异。我国大多数的民族都用于本民族的语言,这些民族语言分别归属于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由、南岛语系等有所不同语系,而汉藏语系中又有藏缅语族、勇侗语族、苗瑶语族,阿尔泰语系中又有蒙古语族、通古斯剩语族、突厥语族,语族之下还有有所不同的语支。宗教信仰也多种多样,如蒙古族、藏族信仰喇嘛教,傣、布朗、德昂等族信仰小乘佛教,返、维吾尔、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等族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一些民族则保有着完整的大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还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巫教、萨满教等。

此外,在民族性格、社会心理、审美情趣、传统惯制等方面,各民族也有所不同。文化上的差异使各民族在衣食住行、社会交往、人生仪礼、游戏娱乐等各个方面都构成了差异显著、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除民族间的差异外,同一民族也常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袭等有所不同而在民俗上产生地区间的显著差异。

以汉族为事例,由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有所不同地区之后构成了具备有所不同特点的地方民俗。这一点实质上在日益蓬勃发展的区域文化研究中,已为人们更加确切地认识到。如上古时期,中原、荆楚、吴越,就具有有所不同的民俗。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除记述了各地的山川物产外,还描述了各地的民俗风情,如“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拳法往复,音声有所不同,系由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行事权衡,动静亡经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谓”;“秦地,……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委本业,故《幽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河内……谓正直,多豪杰兼并,薄恩礼,好生分”;“楚……,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信巫鬼,轻淫祀”;“吴、粤之君均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重杀易发”[16]。

似乎,班固已认识到民间风俗的区域性特点。宋代以降,由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不均衡发展,都市与农村、江南与西北、沿海与内地、交通要地与边地僻壤,在生活习惯、民间风俗上都不存在相当大鲜明。因此,后世的地方民俗专著、地方志中的风俗志以及笔记、游记等,都所述民间风俗的地区差异。

实质上,某些人数较多、活动区域较小的少数 民族也有此类差异,如黑龙江地区的蒙古族与内蒙草原上的蒙古族,甘肃、云南的藏族与青藏高原的藏族,都在民俗上展现出出有一定的地域特点。中国民俗的上述特点,与某些民族较为单一,生态环境不那么简单的国家的民俗,有相当大有所不同。这规劝我们,在研究中国民俗时,切不可一概而论,泛泛而谈,唯有在留意其统一性和整体性的同时又十分注意民族和地区间的差异,才能了解中国民俗的全貌。四、既一以贯之又大大变迁 我们讲中国传统民俗当然在相当大程度上牵涉到的是汉族的传统民俗。

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具备十分历史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文化曾经历了多种变革,并大大地吸取和融合了许多外来文化,却又始终保持着一脉相承、联绵不断的发展系统。上述状况体现在民俗上,之后展现出出有既一以贯之,又大大变迁的特点。从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看,中国与其他民族一样,也是经过了完整的收集、渔猎经济后转入农耕时代的,而在农业生产中,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

与此适当,人们的衣、取食、寄居、行、运输、贸易等,也大大地从蒙昧向文明发展。就社会状况而言,中国也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化,在此期间,明确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曾再次发生过多种变化。再行看宗教信仰,在完整信仰习俗长年沿袭的同时,还陆续产生了道教,起源于了佛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在岁时节日、游艺竞技等方面,也因历史变革和外来文化的起源于而再次发生许多变化。

因此,我们实地考察中国民俗的承传,可找到其既维持着固有的传统,表明出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又时时变动,展现出出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如果深入分析,又可找到,中国传统民俗的变迁是不均衡,不实时的。

在各类民俗事象中,衣、取食、寄居、讫等消费民俗可谓最活跃的部分。以饮食为事例,《礼记·内则》中记述的周代佳肴仅有“炮豚”、“牛炙”、“濡鱼”、“@⑥珍”等数种,作法都很非常简单,而且当时的平民很难品尝肉食,故春秋时的曹刿有“肉食者鄙”的众说纷纭[17]。

到了唐代,情况大不一样了,仅有据韦巨源《食谱》和谢讽《食经》所载食品名目统计资料,就有一百儿十种。与此同时,胡饼、乳酷之类的胡食也在中原地区日益风行。宋代食品花式之非常丰富,制作之精致,已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吴自牧《梦粱录·分茶酒店》记述的各式菜肴将近三百种,《面食店》一篇记述的佐酒菜肴和花式面有一百多种。

又据周密《武林旧事》记述,杭州市场上出售的食品,市食小吃类有41种,糖果类有42种,菜蔬类有20种,粥类有9种,凉水类有17种,糕类有19种, 蒸作从食类有57种,名酒类有54种。仅有据上述记述,已不足以使人目不暇接了。明清以来,各地的名菜佳肴和风味小吃堪称数不胜数了。

服饰的变化也相当大,传统的样式至战国时变成“胡服骑射”是人们熟悉的,而到了唐代,使用和融合胡服样式已是广泛的现象。宋代服饰更加构成了爱好“变古”的偏向,诉说“风俗僭侈”,斥“怪服、妖服”[18]的言论在宋代文献中堪称比比皆是。吴自牧在描述杭州风俗时即称之为:“自淳@⑦yòu年来,衣冠更加不易,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原有规,白布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未尝令人厌见,非复时纯朴矣”[19]。

至明代中晚期,慕尚新异,执着鲜艳己沦为一股社会风尚[20],“士民竞以华服互为炫耀,乡间妇女亦好为华服”[21]的现象使士大夫收到了“近于天下大乱界”的赞叹。[22] 上下班由乘车、骑马变成坐轿,住房、家具由俭朴渐趋奢侈,也都体现出有消费民俗的巨大变化。我们从正史《礼志》、《舆服志》及历代王朝对民间衣食住行“越礼逾制”再三发布命令的禁令和某些只好的限制,可以显现出统治者的惊慌和无可奈何。

相对而言,民间信仰习俗则更为平稳,变化十分较慢,历代王朝大大命令禁令民间“淫祠”却无法收效的事实,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问题。还有一些民俗事象,虽形式上长年沿袭,但实质内容却再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一点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上展现出得最为显著。

如年节燃爆竹原是一种驱走鬼魅的手段,后世却被用来生产快乐喜庆的气氛。宋代,人们已能制作双响的爆仗和连响的鞭炮,并脱胎了各式各样的烟花,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声震震的爆仗、华丽奇幻的烟花与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气氛推上高潮。

元宵节源出以灯火祭神、礼佛的行径,后来也充满著了观看花灯的娱乐成分。立春宏道的《迎春歌》对当时热闹非凡的行春盛况不作了十分生动的叙述。端午节原为“凶日”,但自宋代开始,也被视作“葵榴斗艳,栀艾争香,角黍色金,菖蒲切玉”的佳景时节,除沿用驱瘟神驱邪的旧俗外,人们还“交相宴新人奖”,“对时行乐”。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


本文关键词: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

本文来源: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www.dusalai.com